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,这份暖心攻略请您收下
俗话说,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意思就是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,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,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,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,那么到底有没有道理呢?
“春捂秋冻”是有依据、有道理,并且可以遵循的养生之道。那么为什么要“春捂”呢?因为春天的气温不稳定,忽冷忽热,需要及时的增减衣物,一旦不及时调整体温,就*生病。从中医角度来讲,冬天属于“水冰地坼”,阳气潜伏,阴气旺盛的季节。春季的时候天地之间和人体的阳气逐渐上升,出现此消彼长的状态。
但是,千万不要认为这个时候已经完全可以脱掉厚重的衣服,轻装上阵了,因为虽然天气渐渐转暖,但是寒气仍然较重,人体的阳气也没有马上恢复过来,属于“阳气初生未盛,阴气减退未退”的状态,故抗寒能力仍然不足,所以这个时候突然脱去保暖的衣服,加上春季气温骤降,就很*受寒着凉,进而出现感冒、咳嗽、腹痛腹泻等疾病。
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阶段,天气由热到冷,气温并没有完全降低下来,而是时常出现气温上升的情况,比如我们熟知的“秋老虎”,我们在秋季的时候会觉得上火,比如鼻干、口干、大便干等。而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逐渐开始收敛,向下向内潜伏,为冬季阳气的隐藏创造条件,所以这个时候属于“阳气减而未弱,阴气生而未盛”。
但是,如何“冻”呢?如果刚入秋季,气温仍未下降,过早穿上厚衣服,其实是与自然规律和人体机能相反的,而且不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。秋冻要逐渐增加衣物,根据气温适当的加衣服,天气刚寒冷的时候,添加衣物应以能承受范围的寒冷为度,不要觉得暖和而过早的穿厚衣服。
中医认为,头为诸阳之汇,易受风邪侵袭,因此固护头部阳气尤为重要。气温较低时,头部暴露于外,*引起血管收缩,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,从而引发头晕、头痛,甚至还可能会伴有心烦、耳鸣、烦躁易怒、失眠多梦等症状。低温、大风天气时,较好通过戴帽来保护头部。
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,不通则痛。不建议爱美的女性在秋天还穿露脐装,低腰裤也要尽量避免。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,左手手心放于肚脐上,右手放于左手手背上。然后绕着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搓摩腹部约10分钟。长期坚持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适症,还可以调理脾胃、预防便秘。
“寒从脚生”,脚是全身较怕冷的部位,由于双脚距离心脏较远,血液流经的“路程”较长,经长途跋涉流到足部后,不仅速度减慢,而且血量也会减少。加之足部皮肤薄、脂肪少,保暖性差,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较*受到寒邪的侵袭。
到了秋冬季节,阳气减弱,镇压不住,那些寒凉之气便会从体内涌现出来(比如入秋后手脚冰凉),给身体捣乱,所以入秋后要积极敷墨,将寒气驱逐出去,坚持敷墨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、疏通经络、解表散寒,能有效地缓解手脚冰冷、温暖全身。
承爱递康药墨建议墨敷以下穴位来预防受寒:
1、大椎穴:点燃人体的太阳
大椎穴在后背正中线上,*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2、气海穴:一穴暖全身
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下1.5寸。
3、关元穴:关锁真元
关元穴在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下3寸。
4、八髎穴:防子宫之寒
八髎是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的合称,左右四个,共八个。
5、外关穴:防手部寒气
外关穴在前臂背侧,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,腕背横纹上2寸,尺骨与桡骨之间。
6、涌泉穴:防腿部寒气
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,位于足前部凹陷处*2、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**分之一处。
秋分后,气温逐日下降,寒凉渐重,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,许多阴寒症有了抬头趋势,如咳嗽、胃痛、腹泻、四肢怕冷等寒症,同时也是过敏性鼻炎、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高发期。从养生来看,此时敷墨就能事半功倍,药墨能够温通阳气、祛风散寒、扶助正气、增强*力,还能润肺降燥;从节气来讲,通过秋分人体内阴阳交替的时间,广采天地之气,用药墨的阳性,激发体内元气的运行,适时的将体内邪气逼出体外,进而达到阴阳平衡的**的状态。
bjlguv.cn.b2b168.com/m/